当秋风拂面,明月高悬,又是一年中秋至。在这团圆的日子里,让我们一同走近中秋佳节,探寻中秋的文化韵味,品味那份承载着千年历史的美味佳肴,感受这份属于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。
穿越时空,月圆人圆
“今夜月明人尽望,不知秋思落谁家。”王建的《十五夜望月》道出了无数游子心中的乡愁。中秋节起源于古代的月祭活动,后逐渐演变成家人团聚的日子。据《周礼》记载,“中秋”一词最早见于周朝文献之中。古人认为中秋时节,月亮圆满,象征着家庭的团圆美满。自唐代开始,赏月成为一种风尚,文人墨客纷纷吟诗作赋,留下了许多传世佳句。“露从今夜白,月是故乡明。”杜甫的诗句仿佛让人置身于那轮皎洁之下,体会着那份跨越时空的思念之情。
随着现代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富足、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,科技的进步更是将人类亲身带上了月亮。2004年,中国探月工程正式立项,被命名为“嫦娥工程”,此后,“嫦娥”奔月、“玉兔”相伴、“鹊桥”升空,中国人一步步将“上九天揽月”的神话变为现实,这是中国航天独有的极致浪漫。
月下美食,情系中华
提到中秋,月饼当属美食榜单的第一名。“小饼如嚼月,中有酥和饴。”苏轼的《中秋月》形象地描绘了月饼的美味。在中国古代,人们会在秋季举行祭月仪式来庆祝丰收,感谢月亮神赐予的好收成。月饼最初可能是用来作为祭品供奉给月亮的,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在中秋佳节期间家人团聚时共享的美食。
除了月饼之外,古人还认为中秋时节的柚子可以团圆和富足,芋头可以辟邪消灾,而大闸蟹则在中秋前后膏肥肉嫩,这些也都是古人餐桌上的中秋美食。在这个季节里都成了人们餐桌上不可或缺的角色。“玉颗珊珊下月轮,殿前拾得露华新。”白居易的《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》中的描写,令人联想到那晶莹剔透的柚子,似乎也带上了几分诗意。
随着时代的变迁,月饼的种类也日益丰富多样,从传统的豆沙、莲蓉到如今各种创新口味,每一口都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。
文化传承,薪火相传
“海上生明月,天涯共此时。”张九龄在《望月怀远》中如是感慨道。中秋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,更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一座桥梁。在这个特殊的时刻,无论身处何方,人们都会抬头望向同一轮明月,心中涌动着对家人的思念和对未来的憧憬。而这份情感,正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。通过庆祝中秋节,我们不仅是在享受节日的乐趣,更是将这份文化记忆代代相传。
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当我们抬头望向那轮亘古不变的明月时,心中涌动的不仅是对家人无尽的思念,更有对未来无限美好的憧憬。愿这份绵延千年的文化力量,继续照亮前行的道路,引领我们走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。
海报|林鑫
图片|来源于网络
撰稿|刘超
排版|杨婷
校对|杨硕 赵继花